特邀讲者:张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软件工程领域协作组组长。国家计算机工程教育认证专家。计算机学会软件工程专委委员、教育专委会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软件工程、需求工程、模型驱动的方法、经验软件工程等。
报告提要:以工程专业认证为指导,探索培养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教育模式,结合北航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研讨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交流我们在开展面向创新创意、基于MOOC翻转模式的、沉浸式、研讨式实验课程建设方面所进行的尝试和努力。
特邀讲者:毛新军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和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理事,CCF长沙执行委员和秘书长,曾任CCF YOCSEF长沙主席,湖南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软件工程方面的科学研究、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研究方向包括:多智能体系统、自适应软件和自治计算技术、群体软件工程、自主机器人软件等;主讲软件工程系列课程,“软件工程”国家精品课程和精品视频共享课程的主讲老师,出版教材2部,学术著作1部,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湖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报告提要:互联网思维为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一系列重要启示。软件工程实践教学要更多依托互联网平台、利用互联网资源和运用互联网工具,并充分反映软件工程的技术主流及趋势。报告介绍了我们利用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平台Trustie、开展基于开源思想的软件工程课程实践改革情况。我们强调采用互联网思维、利用开源软件资源、发挥开源社区优势,实施三阶段的持续课程实践,包括:读开源软件、改开源软件和用开源软件来开发有创意的软件项目。报告汇报了我们开展上述实践教学的案例、心得、体会和成果。
特邀讲者:孙艳春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承担 “软件工程”、“软件工程实习”、“软件项目管理”和“方案工程”等课程的主讲工作,国家精品课程“软件工程”主要建设者、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软件工程”及教育部-IBM精品课“方案工程”课程的主持人, IEEE 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WEBOK V3版编委,主编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教材《软件工程》(第三版),获得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报告提要:北京大学软件工程教学团队结合IEEE最新发布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WEBOK和IEEE/ACM软件工程科学小组公布的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SEEK,形成了“注重基本概念,形成体系、夯实基础;依托科研任务,体验实际、锻炼能力”的科学而先进的教学思想,并系统地建设了以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分层次、多样化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包括(1)软件工程基础课程;(2)软件工程综合实践课程:(3)软件工程高级课程。三个层形成了从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学生软件工程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为了实现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学生对软件工程知识的不同需求,课题组在分层的基础上又对课程进行了多样化设计。目前北京大学软件工程课程获得2010年国家级精品课,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并将在2016年4月初在Coursera上首次开设“软件工程”MOOC课。
特邀讲者:张天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CCF YOCSEF南京主席,主要研究如何为模型驱动软件开发提供灵活的建模和转换机制以及可靠的形式化支撑,近年来已在本学科相关的国内外重要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目前主持的在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
报告提要: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在本科教育三三制改革的总方针下,软件工程专业方向设置了一系列相关课程,如软件方法学、软件测试、软件质量管理、软件度量、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原理,软件体系结构、移动App开发,以及软件工程和软件工程实验课程等。软工课能够相对集中地沿着软件过程、建模、质量管理和项目管理的线索讲授过程式开发和面向对象开发,增设了一门独立的软件工程实验课,作为软件工程平台准出课程,用一个半学期的时间,专门组织学生建立团队进行实战开发,将软工课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际开发中,让学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系统开发体验。
特邀讲者:蔡鸿明
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先后获德国阿尔弗来德.克虏伯.冯.博棱和哈尔巴赫基金会基金“中国优秀青年学者”奖,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上海交通大学首届晨星青年学者奖励计划一等奖,上海交通大学2012凯原十佳教师等奖励,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2项),研究方向为CAD/CG,服务计算,软件工程等方面。
报告提要:为实现我国软件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确立了“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创新实践紧密结合,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积极引入企业优质资源,在以教学计划为核心的第一课堂和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第二课堂中,联合企业共同培养,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中“多赢”新模式,大力开展多方面的校企合作。经过十年的探索,在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合作机制方面,走出了具有特色鲜明的联合培养之路。多年的实践,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受益广大学生,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受到校方、企业、社会的欢迎,产生广泛影响。该成果也获得了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特邀讲者:白晓颖
清华大学副教授,长期从事软件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软件工程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863、北京市基金、国际合作、军队预研等多项科研项目,担任10余个国际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或委员以及国内外期刊的审稿工作,先后承担清华大学信息学院平台课程、计算机辅修专业课程、研究生任选课、本科生任选课、以及本科生必修课等《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获学校研究生十佳课程以及教育部-IBM精品课程。
报告提要:近两年来,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本科三年级的软件工程教学中,尝试采用敏捷开发的方法,进行大作业实践。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每年150人左右。大作业编组完成,每组3-5人。在8-10周的时间内,每1-2周一次迭代,完成一个完整软件原型系统的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部署及交付。课程大作业引入实际用户需求和用户代表,两年中,尝试了多种项目类型,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交叉项目、车载嵌入式软件开发、Web应用软件、多媒体应用软件、遗产系统二次开发等。学生在实战中培养素质、积累经验、加深理解,受益匪浅。实践教学对软件工程课堂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两年摸索和尝试,也为后面的改进和提高积淀了宝贵的经验。
特邀讲者:尹刚
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布计算、软件工程、数据挖掘、在线教育,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湖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作为核心设计者和技术负责人参与的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成果“可信的国家软件资源共享与协同生产环境”(Trustie)被科技部列为我国软件领域的五项代表性成果,在软件产业、教育和关键领域得到广泛应用,2015年获评CCF杰出演讲者。
报告摘要:以开源软件为代表的互联网大规模创作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功,对高校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具有重要启示。Trustie是一个面向高校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的在线协作平台,高校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可以在此开展创意分享、协同开发、持续评估等多种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活动。报告将与大家分享Trustie平台如何将互联网群体化协作机理引入软件创新人才培养,结合实际案例介绍平台的特色功能。报告还将与大家共同探讨Trustie平台在群体化实践教学中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特邀讲者:伍春香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博士。多年来一直从事编译原理、软件工程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知识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专业教学研究,email:wuchx@whu.edu.cn。
报告提要:针对目前本科生普遍存在的系统分析能力欠缺、沟通表达能力不足、团队合作意识不强、文档素养低等问题,在分析本科阶段培养目标和软件行业人才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探索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模式,提出用能力培养环节矩阵指导和规范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的方法。